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结果出来了(2/5)
走,想在这里等常委会的结果,孙东凯一定能很快知道。
我点点:“嗯……想了解!”
孙东凯说:“我先给你讲个故事!”
——孙东凯也会讲故事。
我看着孙东凯。
孙东凯说:“明刘基在其《郁离子》中讲过:有三个蜀商卖药于市。第一个专卖上品,以买价定卖价,不哄
不宰客。第二个上品下品皆卖,根据买者的出价酌
给予。第三个专卖下品,价格也甚便宜,买主让添点就添点,加点就加点,结果
争相买之。一年后,这
竟成富翁,第二个蜀商也丰衣足食,而第一个却落了个衣食不继的下场。”
“哦……”我不明白孙东凯讲这故事的缘由。
孙东凯接着说:“刘基进而言道,为官亦如此。有三名县尹,第一个甚廉明,上司并不喜欢,离职时连船都租不起,皆笑其痴。第二个有了机会就悄悄捞点,别
不知亦不怨,反称其贤。第三个见什么捞什么,并用钱物
结上司,对待下属如亲
,待当地士绅如上宾。其结果反获好名声,竟连年升官。”
说完,孙东凯看着我,我做傻乎乎状看着孙东凯。
“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思呢。”孙东凯又说。
“思什么?”我说。
“思官场潜规则啊……”孙东凯说:“这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,但现实当中,这样的范例还真不少。”
“是吗?说说听听!”我说。
孙东凯说:“我有一个同学,前些年调到星海下属的某一个区当纪委书记,此甚廉明,凡接到群众举报,都非常重视,并认真调查取证,挖出了不少蛀虫。为此也得罪了不少
。很快,他被调离到最艰苦的偏远县了。”
“为何?”我说。
“因为他不懂得官场潜规则啊,当他查处这些官员时,不看家的背景有多
,关系有多厚,职务有多大,是谁的
,背后有谁撑腰。有个别
,上级多次暗示他不要追究,他偏要追究,最终弄的灰溜溜地走
。不讨上司喜欢,搞的骂声一片,
笑其痴,也属咎由自取。”
我不由有些同孙东凯的这位同学了。
孙东凯接着说:“还有市直机关单位某一财务科长,做事太死板,太注重原则,把关太苛刻,得罪了不少。你把关苛刻也罢,你不该不经上司允许擅自检举揭发,弄得不得不调离工作岗位。令
啼笑皆非的是,竟然哪个单位也不敢要她。如此不懂潜规则,咋能在官场上混呢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